系统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无法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建议您更换其他浏览器或 升级您的浏览器。(使用360浏览器访问请选择极速模式)
关闭
{{settrSelectedText ? settrSelectedText : '更新时间'}}
{{sexSelectedText ? sexSelectedText : '性别'}}
{{ageSelectedText ? ageSelectedText : '年龄'}}
{{settrSelectedText ? settrSelectedText : '更新时间'}}
选择城市
切换城市分站,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当前选择城市:总站
总站 {{item.sitename}}

药学出身的职业发展如何?药学职业规划案例分析指南

时间: 2016-04-14 17:41 分类: 最新资讯 来源: [转载]

请用微信扫一扫 浏览量: {{clickNum}}

药学出身的职业发展如何?
我现在大三,面临着考研、工作的选择,对未来一片迷茫,求助知友药学出身的,现在的工作情况,只要是药学出身即可,不必现在从事相关工作,这个问题可能浪费您宝贵的时间,但是对于我的职业选择可能影响至深,冒昧的希望回答能包括以下内容: 
描述行业是做什么的(表明您的具体职业,从事的药学研发到生产销售的哪一环,具体干点什么,说不清楚可以举例子比如最近在干什么、典型的一天的工作与生活是什么样子)
描述您这个行业的入门薪金,3-5年后的薪金(税前税后,是否有大量的灰色收入。在几线城市) 
国内外有何区别。


网友回答:

作者:匿名用户
我就是药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近两年。
一般而言药学专业的出路无非是几个:公务员,医院药房,药店,药厂,医药配送渠道公司,医药代表,考研。

公务员对口的无非是药监局,招得很少,去得自然也很少,没有拼爹能耐的话可以不用考虑。

医院药房,我有相当部分同学就是在医院药房工作,包括我自己当时都差点过去。好处是安稳,所以去的女孩子居多。一般地级市的三甲医院,不拼爹是很难进去的。而一线城市比如广州由于三甲多,所以也会对外招,但无论是怎么进去的,一进去基本上都是先从窗口拣药干起。收入一线城市在3K左右,二线1~2K,工作机械重复,要值夜班,相当苦逼(药房的值夜比医生都苦逼,医生没情况还可以睡觉,药房大医院凌晨隔个几十分钟就来个病人拿药,一晚上三五个基本你的睡眠就报销了)。

药店,什么大参林啊海王星辰啊之类。一进去也就2K+,工作就是每天站8小时有人来买你就卖。只要腿劲过关工作0难度。一般包住,环境当然不怎样。这个出路不客气点说属于不适合做药代,没拼爹背景,又学无所长的屌丝选择…………

药厂,适合不屑做药代又学有所成的有志青年,研发本科生就别想了,大部分进去是做质检。应届生收入3K左右,一般吃住在药厂。算是考研以外唯一学有所用的选择。

医药代表。小弟正是药代,毕业于广药,事实上无论是广药,沈药,国药,广中医。毕业生群体中从事药代行业的人数永远是最庞大的。几乎每年都超过应届生的50%。一来市场广阔人才需求庞大。二来相对高的收入也确实吸引人。当然行业的薪酬福利等随着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有着缓慢走低的趋势。
这一块详细分的话可以分为外资药企代表以及国企,私企医药代表,以及器械类代表。
其实药这块还分OTC代表和医院代表,OTC代表主要是跑药店,难度较低,但是工作量大,起薪大概3K左右,奖金大概季度1~2W。下面主要说的都是客户为医院和医生的医院代表。
外企药代由于公司会受到所在国的法规约束,操作一般比较正规,严禁销售人员给予医生药品回扣,一般的方式是将销售费用投入到举办学术会议或者资助医生参与学术会议,以及小额的日常拜访礼品和饭局中。当然国情之下也会有外企代表变通地通过回扣等方式进行销售活动,公司一般不支持,严厉的话会在自查中处分相关人员,当然更多的是睁只眼闭只眼,但出事时绝对会切割成个人行为。
国企,私企据我所知大部分公司都会将药品回扣流程化,也就是对给予医生的回扣的点数,金额,医生处方数等都会有详细的指引和记录,销售费用自然地大头就是这些支出,但近年也开始越来越学术规范化,会通过学术会议等进行处方推动。
收入的话外资医药企业主要由底薪+补贴+季度奖金构成。少数外企会有年终奖的设定,如礼来和西安杨森。少数外企也会按药品的销售量算提成而不是按指标完成计算奖金,如第一三共和益普生。
行业起薪标准的话应届生底薪一般4K~5K,13月薪酬。每年调薪幅度在10%左右,补贴一般在月1.5k~2k,最高的是 辉瑞,据闻有3K+。季度奖金按完成率和增长率考核,每个公司不同,平均在2W左右,不好说。综合起来大部分基层外企代表年收入在十几W到二十几W,如果销量做得好,几十甚至上百W一年也有可能,当然那是极少数。福利一般都很好,五险一金会买足并且不同公司会有不同的福利补充计划。少数公司如礼来和阿斯利康全交五险一金,也就是个人收入只扣税。
国企私企医药代表底薪和福利较外企弱,底薪一般在2,3K,奖金一般以提成X销量的方式发放,月均大概在5~7K左右,少数做得好的也可能月入几W+,看能力。
器械类的话外企招人较少,但待遇较好,底薪补贴上W不是问题。但一般不太考虑应届生。

考研的话个人意见是除非真的对学术感兴趣,打算在科研方面发展,否则牺牲那几年然后出来做药代你的起薪绝对是比不过本科出来有几年经验的同届人的。当然学历越高发展越好总的来说是没有错的。不妨以博士为目标发展。出来可以去外资药企的医学部或者国企研发部门,收入都不错。

医院配送渠道公司如九州通,国药控股等,主要做配送,和医院药剂科打交道,收入不高,月薪3K左右,但可以通过给医药代表沟通进货(就是压货)赚取外快。

罗嗦了这么多,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三五年后的话,医药代表这块一般可以晋升管理地区经理或者主管,一般带一个组的人,算是小头目,底薪1W+,补贴3K左右,奖金啥的比代表好点,一年大概20+W到30+W吧一般水平。当然三五年算快的,慢的七八年,这算是直系的晋升,转岗去其他部门的就不赘述了。
反正如果是做代表,一般来说三十之前,房子车子都不会是问题。
至于其他几条路的发展,由于我并不熟悉,就不妄言了。
灰色收入的话……药监局混到能管点事,药房的混到去药库做库管,配送公司的混到可以对代表压货有求必应,做代表的混上可以握着费用下派的管理层……三五年,恐怕算短了,就别想太多了。




博士在读,本科武大药学院07年毕业。

本科出来的同学一般有医药代表的销售岗,药厂质检员,医院药剂科,外包公司实验员,转行这些选择,根据城市不同待遇有高有低。举例来说,我一同学在上海07年做外包公司实验员的待遇是3300/月;我一同学07年在武汉医院药剂科发药的待遇是1200/月;重庆那边的同学什么待遇我不是很清楚。

研究生:跟专业方向关系密切,上海这边合成实验类的大概是5000~6000/月;销售的奖金+提成+工资最好的可以拿到8000/月,外企的话会更多一些;也有考公务员去专利局的,待遇不详。

博士:个人建议如果不是想做科研或者待遇差太多的还是不要读了。上海这边合成类的博士大概12000~13000/月,药理的少一些。高校或者研究所的话账面工资较低,带课,项目奖金等等加起来大概4000~6000/月。

发展空间上销售岗还是早点做最划算,我一同学06年提前毕业出来做销售,现在已经升上去做经理了。如果是研发技术岗,本科生和硕士生只能干活,博士生做得好的话可以做个小组长,一般让道与海归博士。



给你几个我同学的例子吧。本科毕业至今,9年;硕士毕业至今,6年。
这是他们目前的发展情况。

第一个,”把薪水跳得更低的Doris“的故事:
“我现在觉得提什么企业文化、归属感什么的,都是很虚伪的东西。”

Doris是我的本科同学,其择业路径非常简单直白:毕业-外企A-外企B-外企C。
她选外企销售这条路,一点也不稀奇。因为她是我所认识的同学里面,最适合做销售的。她很懂得和人打交道,这可能和家庭环境有关。我发现,单亲家庭甚至是失双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情商非常高,大概是从小就需要察言观色的缘故。我的两个表妹也是如此。
总之,在大学时代,Doris的家庭条件比较糟糕,所以她周末的时间不是泡图书馆,而是去超市做兼职。
超市里学生兼职所能做的,无非就是站在那里推销口香糖、帮宝适之类。
我私以为,从她后来的择业路径来看。超市兼职推销的这一段经历所带给她的,比她去图书馆泡一整天所得到的收获要多(仅以她本人的案例来看)。
不过,到毕业前真正到找工作时,她却比别人碰壁还多。那时将校园招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内资药企中,竟然没有一家选中她。
“如果说原因的话,大概因为我既不是学生干部,也不是男生吧。”
在求职内资药企连续碰壁失败之后,她干脆带着简历直接去拜访了几家外资药企的办事处。果然,被好几家外资药企看中,最后她签了一家不算太大的日企做医药代表。收入远远超过同期毕业生。
她在这家日企A待了3年,因为”这家公司的文化不那么有侵袭性“。况且,每年还有奖励出国玩,对于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女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她后来还是跳去了一间更大一点跨国药企B。跳槽的原因,回想起来她自己都觉得有些冲动。“因为年轻,想到大公司看看,毕竟大公司更能获得业界认可。”
但随之而来不得不面对的是,大公司的人事更加复杂,福利待遇也并不太好。
不过最好的事情,是她在这家药企遇到了她后来的老公,还有了一个儿子。
两年前我跟她聊的时候,她说“我暂时不会跳槽,因为在这里,我有更多的时间陪儿子。”
当时我问她,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大概多少?
“估计不超过5个小时吧。”当时她管理3家医院,其中2家三甲医院,1家二甲医院。而在行业内,通常销售代表管理医院的数量平均值为9家,到销售主管这一级别的话,将迅速扩大到33家左右。
由于贪闲,Doris不愿意揽那么多医院,收入当然也比相同位置的同行少一些。不过因为所管理的医院包括华西这种重磅级医院,所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车和房,早就已经不是目标范围内的事。
她的就业理念是:“提什么企业文化、归属感什么的,都是很虚伪的东西。”她说,“我最希望的就是,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做好的成就。”
我问她,但不担心医改压缩销售的生存空间,她并不这么认为,同时她也很希望医药市场会更加规范化,向欧美的模式发展。
“规范的市场也有医药代表啊。我自己就做得很规范。”Doris说。“如果我儿子长大了,我会考虑去做市场或者是继续做销售,肯定是销售管理之类的。”
你看,能清楚知道自己擅长的领域,并一直走下去的人,我觉得就是成功。
在当时跟她聊完的大概一年后,Doris又从外企B跳到了外企C。原因么,还是冲动。因为老上司出走,三番五次的邀请她,所以她也就跟着出奔。
但这一次跳槽并不太顺利。于是在一年后,她又从外企C跳到外企D。
坦白说,以她的资历和能力,加上在某一个固定领域的深耕,我认为她继续在销售这条路上走下去,无论怎么走都不会走得差。销售人员再怎么被医改政策压缩,这一部分优秀的人,始终有其发挥的广阔空间。
不过到了30+这个年纪,比较头疼的,通常似乎是家庭问题。
尤其是比较强的女人。

第二个,“一条路走到底的海归博士Angle”的故事
“兴趣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奢侈品”

Angle是我的硕士同学,她的择业路径是“本科毕业-工作-考研-硕博连读-海外访问-博士毕业-大学教师”
Angle比我大2岁,因为她之前有一段短暂的工作经历。
她本科毕业后被师兄介绍去了一家药企,从事成品质量检验。一年后她烦了,觉得重复性的工作状态缺乏挑战性,于是考了研,后来转为硕博连读。
她说,研究生的这段经历对她而言很重要,并不是因为在专业上的深入,而是因为她的人脉开始变得完全不同。更何况,由于她为人很Nice,很得老板和众师兄师姐喜欢,期间争取到机会去美国做了一段时间的访问学生。
“有机会出去转了一圈,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在美国期间的这段经历,她体会到了处于科研最前沿的国家的办事方式和态度,感觉到了巨大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并对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根本的改变。
“以前总想着要努力、要向上、要优秀,但现在,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意义、要特别、要为自己活着。”
追求事业和个人生活的平衡,而非一味去追求别人认为的成功。这是她现在的择业观。因此,当我请她列出选择一份工作时最看重的前三点时,她列举如下:
1.自己的兴趣;2.对个人生活的影响;3.待遇。
我 自己也是出国晃了一圈回来的人,所以我对她这三点相当赞同。在很大程度上这份名单代表着大多数海归的择业选择。其实可以说,这根本就是代表这一代人的选 择。与上一代人不同,80后一代越来越注重自身的感受,不同之处只是,你一直呆在国内,你可能慢慢被周边的环境同化了,而当你去过那些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 感受过之后,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鼓励,敢于继续追求自己想要的而已。
在博士答辩之前,与Angle同期毕业的博士们基本都找到了工作。他们的选择,无论薪酬或是稳定方面来看,都算是不错的落脚点。
“不过不知她们自己是否满意。”Angle说道,“中国的教育制度比较失败,至少我这么认为。学完以后仍然很迷茫,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被潮流推着走,人云亦云。”
但大环境如此,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兴趣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奢侈品。”为此,即使对实验并无多大兴趣的Angle,也不得不尴尬地尝试着投简历到企业的研发部门,能在网络上查到邮箱地址的企业,她都投了。同时也在招聘网站投了不少外企的研发职位。
但更尴尬的是,她收到零回复,原因不详。
最终,她在一间很不错的高校找了一份很稳定的工作。她说,“对于每天8小时的工作而言,这份工作的待遇算是Fairly well。”
两年之后,她当然没有换工作,也没有换学校。在这一条路径上,往后的几十年的固有模式似乎不会被轻易打破:讲师-副教授-教授(当然我也有某海归博士同学直接空降副教授)。有兴趣再担任一下行政职位,或者死命拼一个院士也可。
在我经常保持联系的硕士同学里,有不少大学教师,我可以轻易地把他们的共同点列出来:
1. 都是博士毕业生;
2. 有海外访问经历,或有HK工作经历;
3. 平时会玩,但做事也会很勤力,属于“靠谱”型人物;
4. 有独立思考能力;
5. 人缘很好,和老板关系不错(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
……
这几位同学现在每天在做什么呢?在我看到的范围内——
首要的是,陪伴孩子。其实不难理解,选择大学教师这份职业的人,早就决定把自己更多的时间留给家庭。她们时间比较充裕,且对教育都有各自执着的地方,所以孩子是最重要的“实验品”。
其次是,讨论课题。找师兄师姐聊,找同学聊,找师弟师妹聊,有些火花就是这么碰撞出来的。(然后又开始聊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之类的排名……)
然后是,申报基金。在这项上面么,和老板以及一些大牛的关系又显得更重要了。


第三个,“换个专业继续折腾的Hanna”的故事
“一时冲动就想去这个行业看看,但真正了解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

Hanna是我的本科同学,她的择业路径是“本科毕业-工作-换专业考研-硕士毕业-非药学领域工作”
两年前我跟她聊的时候,她第一句话就是:“麻烦请隐掉我的真名。毕竟我最近还需要对方帮我开工作证明。”
我当然不会用真名啊,亲爱的Hanna。这个行业这么小,随随便便开个会都能撞上几位同学。我都不知道有多少我知道不知道的同学潜伏在这个小组。
言归正传。Hanna当时为什么说那句话,因为她此前有过一份不算太愉快的工作经历。
“现在想起来,其实我还算喜欢这份工作,因为相对来说能学到很多东西。”本科毕业时,她去了一家沿海的上市民营药企。因为这份工作从写综述、查文献、协调各部门进度、做文件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所以在一年的试用期内她一直保持着很大的热情。
“因为部门缺人,新人一来就得上项目,所以会逼着我不得不很快地熟悉起来。”
但在试用期一年后,Hanna在转正时遭遇了薪酬欺诈。她提出抗议后,被人事经理威胁调岗去生产部门。一怒之下她辞职离开。去了一家跨国药企做医药代表,但这份工作在试用期内也辞了。
“我不喜欢药代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她说,因为当时身边并没有熟悉业内的人,一时冲动就想去这个行业看看,但真正了解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
“要做好药代这一行,必须心理素质强、能吃苦耐劳,还要很看重收入才能坚持地下去。”她认为,医药代表是不需要太多背景的一个职位。而其他的职位,要么很难进入,要么在后续发展上会受太多限制。
在没有太多选择的情况下,Hanna选择了换专业。她花了三个月时间考上了北京最牛那所大学的法律硕士,当然她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专业背景,而选了卫生法方向。
“但现在国内卫生法这部分的情况和整个公共卫生行业一样,混沌一片。”
她的毕业课题是“我国药品召回制度的法律分析与完善”,但如同其它大多数硕士毕业生那样,这份东西与她的职业发展方向几乎毫无关联。完成论文后,她开始尝试各个领域各种企业和公务员的职位,在几个月内面了将近50家企业。
“找工作的时候我总是想,如果是男人就好了。”这是当时找工作找得焦头烂额时候的她,最大的感受。不管怎么掩饰,但在这个行业里,性别歧视依然无法让人忽略。
好在,这个故事后来的发展很不错。就在聊完后不久,Hanna被北京市某中级人民法院录取。现在的状态是“工作时可能很忙,但闲时也很惬意”。她是一个很 会生活的女生,昨天刚晒了几道自己做的几道川菜,色香味俱佳。而有时周末,她也背上单反去给朋友拍照。最近一组是给某位怀孕的朋友拍的孕照,几温馨一下。
“你转行吧!”我在她朋友圈发的照片下评论说。然后突然想起来,喔,她已经勇敢地转了。
对啊,就在熬过那些被公司不公待遇的日子之后,熬过自责选了自己不喜欢的行业之后,熬过无数个为了转行而拼命背法律条文的日子之后,她成功地转了。

第四个,“想跳槽但很迷茫的Tina”的故事
“除了外资药企,我不会考虑别的企业。”

Tina是我的本科同学,择业路径相对简单,“本科毕业-换城市考研-硕士毕业-外企A-外企B”
Tina和我都是会被人说“神经病”类型的人,所以一直保持好友关系多年。在说她的择业经历之前,我先补充一段她考研的经历,反正突然想起来了,也就写出来好了。或许对有些想考研的同学有用。
在大概大三的时候,她就决定了要去北京工作,所以考研的目标也就很容易地确定下来,当然是那所城市Top3之一。
在此之前,她做了什么呢?第一步是套磁没错,和申请国外的大学一样。我不知道其顺序如何,但大概用了以下方式:
1. 找本院院长写了一封推荐信;
2. 联系前几届毕业到北京读研的师兄师姐;
3. 写Email跟几个目标导师沟通。
然后呢?也不是整日泡图书馆复习。我陪她直接杀去了北京。
在 北京做了两件事,我认为都是后来她被录取至关重要的事情。第一件,找到了师兄师姐,了解学校的情况,导师的情况,比如资金是否充裕啦,对待学生是否 Nice,招生名额大概多少等等(私以为这些比导师的名气重要);第二件,去该学校的复印室,请他们拿出该专业的各种资料复印一份。
我当时并不知道学校的复印室竟然还提供这种服务,完全地惊掉了!真不知道她从哪里得来的消息,也许也是师兄师姐说的?你看,师兄师姐真是一份重要的资源。
总之,后来考研时,除了英语、政治以外,学校出题的专业一、专业二部分,这些复印的资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她后来求职的时候,那位很Nice的导师,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插播考研部分完毕的分割线——————————————
后来我找Tina聊的时候,发现她的签名档是:“不断地查冷鸡!不是被查冷鸡,就是查冷鸡别人,我非常不喜欢查冷鸡!”
“查冷鸡”是指“Challenge”,这个词在外企里使用到的频率,跟“idea”大概差不多。这也是外界的人看来外企的一大特色:中英文夹杂,不管你听不听得懂。
然而这也是Tina喜爱外企的原因之一。Tina说,“我喜欢这种光鲜。”
Tina目前在一间全球十大药企工作,她的上一份工作也在这十大药企之列。她坦诚说,这些大型药企的国际化的锻炼,也能带给她不一样的思路。在这些跨国企业中所体验到的文化,让她非常感兴趣。
她的性格使她能够非常轻易地融入这种跨国文化,但上一份工作内容的枯燥无聊,且与自己期望很有差距。一年后,当猎头找到她时,她便果断地辞职了。
“我希望做更多的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跳槽后,为了让她适应新的工作,企业给她设计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在这个自学的培训系统上面,不仅有她的学习记录,还要求有上级签字;此外,在进入工作角色后还有分别为期半年和一年的培训计划。
“外企在这方面,做得很细。”在这些培训中,Tina通常会和很多不同部门的同事一同参与,这让她感受到大公司的文化——一件事情,需要很多部门配合共同完成;而其中,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
Tina当时是CRA junior,后来很快将升到senior,这是她目前为止做得最长的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对于她的吸引力在于工作内容的挑战性。与此同时,还能够见到许多大专家,接触到很多领域的前沿知识。
与内资企业的CRA相比,Tina不用做那么多琐碎的事情。她只是分工明确的执行团队中的一员。但身上所担负的工作仍然越来越多。这使得她对目前的工作开始有些不满意。
“我想跳槽,但是现在很迷茫。”Tina在职业选择方面一直遵循着“Follow your heart”的准则,她认为年轻的时候多尝试,去选择一份事业而不是职业。
但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是什么,她还在找。
“几年?我觉得不要设一个限制吧。”Tina玩笑说,“找到60岁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两年后的Tina,现在面临着一个很棘手的事情。
在我的印象中,外企在华大建研发基地是一两年前的事情,最近此类新闻很少见了。不知道是水土不服还是其它原因,总之外企对于在华搞研发这件事,并不像以前那么热衷。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此前所建立的庞大的研发团队,该如何处理。
听闻Tina所在的这家外企打算把整个CRA团队外包给第三方,这就意味着很多方面的变动。最直接的,就是人事关系的变动,我猜这是她很在意的一点。
因为,我一直记得她说的那句话: “除了外资药企,我不会考虑别的企业。”